上一篇
宣讲家文稿:发挥古都文化资源优势 将北京打造成世界文脉标志
【澳彩资料免费的资料大全wwe】 |
【澳门内部最精准免费资料】 |
【2024澳门天天六开彩免费】 |
【新澳精选资料免费提供】 |
【澳门管家婆一肖一码一中一】 |
【2024新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 |
【澳门天天六开彩正版澳门】 |
【管家婆一肖一码必中一肖】 |
【2024澳门天天六开彩免费资料】 |
【新澳门天天彩2024年全年资料】 |
【新澳2024年精准资料期期】 |
【新澳门内部一码精准公开】 |
【澳门一码一肖一特一中管家婆】 |
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23年北京文化论坛所致的贺信中指出:“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显然,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厚重的历史文脉,也是以北京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来说明、见证、例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
那么,北京是怎样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理念的呢?《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指出,按照“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确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大力传承发展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着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应有贡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指出,要“传承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古都文化是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凝聚融汇、传承积淀的文化宝藏,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不断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新澳2024年最新版资料 ,重要性解释落实方法_钻石版5.781。
一、古都与古都文化
(一)什么是古都
“都”是形声字,字形从“邑”,指的是城市,也就是人聚集的地方。
“古都”的形成,通常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建都历史悠久,通常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二是都城的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势,也就是自然资源优越;三是通常由我国历史上某个王朝或政权的都城发展而来;四是建设宏伟,有一定的城市规模;五是通常在都城的遗址上或其近旁,存在后续城市且是国家级或较高级别规格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此可见,古都文化也具备一些特征,如历史源远流长,有一定的区位特征等。
从北京的历史地图上,我们就能发现北京的区位特征。北京位于呈巨大三角形的华北平原的最北端,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两山在南口相交,形成了人称“北京湾”的小平原。这样一个地理位置,使得北京地区成为古代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这也是古代王朝定都于此的战略考量之一。
北京古都文化的主体,指的是辽、金、元、明、清等时期作为全国首善之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遗迹,以及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北京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数万年的人类居住史,因为这一系列历史文化资源、地域文化积累,都是有连续性的。正因如此,北京的文化积淀非常厚重,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文化遗产,大致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物质文化方面,如城池、宫殿、护城河、庙宇、园林、道观、大运河,以及我们发掘出的古人日常生活用品;二是精神文化方面,主要是我们所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思想观念、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等。
(二)北京古都文化历史
西周时期,北京地区被称为“蓟”。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分封蓟国,建都蓟城,是当时的南北交通枢纽。前657年,在今房山区琉璃河遗址的燕国兼并蓟国,并将都城迁至蓟城。此后,北京地区在西汉时期被称为“燕”;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称“幽州”;隋时称“涿郡”,唐代又改为“幽州”。
辽时期,北京地区被称为“南京”。公元938年,契丹南下,升幽州为陪都,号南京。1122年,金军占领该地区。1123年,宋朝又从金人手中接管辽南京城,设立燕山府。金时期,北京地区被称为“中都”。1125年,该地区重新落入金军手中,燕山府先后改为南京、燕京。1153年,金都城迁入燕京。1154年,改为中都,意为“取其为天下中”。元时期,北京地区被称为“大都”。1215年,蒙古军攻陷中都城,废中都,仍改为燕京。1264年,忽必烈改燕京为中都,并于1267年在中都的东北郊外建新城,即元大都,奠定了北京城的基础。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元大都。
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改为北平府,意为平定北方、北平之始。1369年,置北平行中书省。1376年,改北平行中书省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1403年,朱棣在南京称帝,改北平府为顺天府。1421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1644年,清军攻入北京,改为顺天府,号北京。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仍称顺天府。1914年,改顺天府为京兆。1928年,废京兆,改为北平。1930年,改为北平市。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1945年,北京地区被收复后更名为北平。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为北京”。9月29日,会议一致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2024新澳门正版免费资料车 ,收益成语分析落实_钱包版5.842。这是“北京”一词身份的又一次飞跃。
现在,我们对北京文化建设的目标已发展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首都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来理解这一阶段的首都文化发展。可以说,北京古都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有力见证核心,也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基本内涵。
二、古都文化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一)北京城市规划的四个里程碑
根据侯仁之先生的理论,北京城市规划有三大里程碑:一是历史上北京城的中心建筑——紫禁城,代表着封建王朝时期北京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传统建筑艺术杰作,也是北京古都文化的核心载体,至今屹立在城市空间结构的中心,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二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在北京城空间结构基础上,通过改造突出了标志社会主义国家的天安门广场,赋予了中轴线全新意义,即在文化传统上承前启后的特殊含义;三是亚运会的召开和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兴建,显示出了北京这座城市走向国际性大城市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
在三大里程碑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第四个里程碑,那就是新时代以来,北京在古都文化保护、发展、传承和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越成就,特别是中轴线申遗成功。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对北京进行考察之后,我们对北京的文化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定位,促使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古都文化保护进入新的时期。
(二)首都是国家的文化象征和标志
北京古都文化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基本内涵,所以我们要将其放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去理解,也就是将其放在首都文化功能这样一个范畴中去理解。北京具有怎样的文化功能?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北京的文化功能一直有着一个共识,那就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都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十一次视察北京、二十一次对北京发表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么样建设首都的重大命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特别是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北京在如何践行自身功能上,也是与整个区域的发展,如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这其中有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即我们把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以及首都的文化功能放在区域发展的层面上考量,又把区域发展放在文化强国建设乃至中国式现代化的层面上考量。所以,我们要理解文化,就不能单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单纯地理解文化。要想真正理解文化,在实践中发挥文化的作用,我们就要用联系的观点思考北京的文化。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北京的战略定位,即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为什么“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定位如此重要?因为城市的功能定位决定了这座城市发展的走向,也决定了城市整体的发展空间,也就是城市的顶层设计,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包括首都文化建设、古都文化建设以及文化的保护、发展、创新等诸多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之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北京的古都文化,是因为古都文化是北京的灵魂,也是北京城市韵味的源头。因此,保护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正是我们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2021年,我们出台了新一版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确了保护范围,要求落实应保尽保,强调“坚持名城保护的整体性、全覆盖,明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范围涵盖本市全部行政区域,做到应保尽保”,“把老城整体保护作为重中之重,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共编制了七版城市总体规划,对文化都是非常重视的,但不同时间段的重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在“四个中心”的定位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北京首都文化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实际上,即使放眼全球,北京在城市文化、历史文化、古都文化方面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引起了众多国际学者的关注,如丹麦学者罗斯缪森在《城市与建筑》一书中指出,“北京城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它的布局匀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在国内更是如此,侯仁之先生在《北京城的生命印记》一书中对北京的老城与古都文化作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史无前例”。
三、北京古都文化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七十五年
(一)北京古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三个时期
1.探索初期(1949—1979)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迎来了北京城市建设的“黄金十七年”。相比新中国成立前,北京的文化建设开创了历史文化发展的新纪元。在文化保护方面,我们设立文物部,兴建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1958年,在全国首次开展大规模文化资源调查的背景下,北京率先出台了文物保护规定,对古都文化的风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一时期,梁思成先生组织编制了《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第一项就是“北京城全部”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454411 ,重要性解释落实方法_钻石版5.781。1949年,北平市建设局拟定修复城墙办法,得到时任市长叶剑英批准。1951年,北京市文化教育委员会文物调查组成立,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1953年,首都古文物建设保护座谈会召开。1958年,“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对北京城进行改造。1961年,北京十八处遗产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探索发展时期(1978—2011)
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北京古都文化保护进入了探索发展的阶段,我们在文物保护、管理体制等方面逐步走向了规范化。
1978年,北京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共三十三处。1980年,我们开始号召爱护长城,并设立文物古迹保护管理委员会2024年新奥门天天开彩免费资料 ,收益成语分析落实_钱包版5.842。1981年,北京召开第一次文物工作会议。1982年,北京被确定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我们还提出了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而奋斗的口号。1983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第一次明确将北京的文物保护和文化保护工作列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并从十个方面对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提出要求。此后,90年代的城市总体规划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首次提出了从整体上考虑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从城市格局和宏观环境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思路,要求文物保护方面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意识,并提出了建设世界著名古都的目标。1992年,中共北京市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要建设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2000年后,我们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市级文化保护单位增至209个,制定了系列保护规划,加大了整体保护区域保护力度,出台了《北京市“十五”时期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了旧城整体性保护思路,并提出了保护中轴线传统风貌特色、保护四合院和胡同等要求。此后,我们于2005年出台了《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于2006年出台了《长城保护条例》《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于2007年出台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于2009年出台了《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学科研究规划(2009—2011)》,更进一步地把文化保护作为一项事业来进行发展研究。
3.新时代以来(2012—2024)
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古都文化的态度和认识,代表了党中央和国家对北京古都文化的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同时把北京的历史文化提高了一个层次:“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更加精心保护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古都文化的认识,也都体现在其后对北京的重要指示,以及北京践行国家给予的定位与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文件中。“四个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是首都发展的转折点和里程碑,也是北京古都文化传承、发展、保护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即从多个中心到“四个中心”、从多元发展战略到以文化为支点的发展战略,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都文化发展的深刻认识与前瞻性思考、规划和部署,也重新建构了首都以文化为支点的新的发展格局,开启了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二)新时代北京如何落实对古都文化的保护
在新时代,我们是如何具体落实保护古都文化行动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了“加强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四个空间层次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确定了“两大重点区域”“三条文化带”“九个方面”,为历史文化名城戴上了法治的“护身符”,以顶层设计为保障,建立了覆盖更加全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其中,“两大重点区域”指的是老城和三山五园地区;“三条文化带”指的是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九个方面”指的是世界遗产和文物、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地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风景名胜区、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山水格局和城址遗存、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
1.加强三山五园地区的保护
三山五园是对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其中,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新时代以来,我们对三山五园进行重新定位与挖掘,形成了越来越强的建设力度,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2.建设三条文化带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即以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为保护重点,以元代白浮泉引水沿线、通惠河、坝河和白河(今北运河)为保护主线,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契机,推动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加强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全面展示大运河文化魅力。
建设长城文化带,即有计划推进重点长城段落维护修缮,加强未开放长城的管理。对长城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城乡建设实施严格监管。以优化生态环境、展示长城文化为重点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展现长城作为拱卫都城重要军事防御系统的历史文化及景观价值。
建设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即依托三山五园地区、八大处地区、永定河沿岸、大房山地区等历史文化资源密集地区,加强琉璃河等大遗址保护,修复永定河生态功能,恢复重要文化景观,整理商道、香道、铁路等历史古道,形成文化线路。
3.塑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风貌
我们强调北京的古都文化,一定是一种活着的文化遗产。如果就把它放在那里,而没有人进去居住、生活,那它就不是活着的。所以,我们要塑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风貌,让北京这座城市的生态变得更加有品位。
4.提升文化软实力
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以新的思路和措施开创首都文化发展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确定了“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以及涵盖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四个文化”建设,同时从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高度推动区域文化的共同发展,形成了涵盖各区、辐射京津冀、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文化中心发展格局。
对于北京古都文化的发展,我们提出了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不仅要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上取得成绩,还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示范作用、在国际上发挥出我们的影响力,推动北京向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脉标志的目标迈进。
(三)关于古都文化的重要文件
围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还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古都文化的文件,如《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都对北京古都文化提出了不同侧面、不同重点的具体要求。
2018年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共五章七十六条,主要内容涵盖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打造优良的中央政务环境,建设弘扬中华文明的典范地区,建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保障规划有序有效实施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的发展目标,对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进行了细化,提出将建设纲维有序、运行高效的国家中枢,古今辉映、礼乐交融的千年古都,舒朗庄重、蓝绿环抱的文化名城,功能融合、内外联动的宜居城区,和谐宁静、雅韵东方的人居画卷2024天天彩资料大全免费,确保成语解释落实的问题_优选版0.692。
2020年的《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共两个板块:第一板块为第一至第七部分,以思想为引领,以“四个文化”为基本格局,以对内增强人民文化福祉、对外提高文化软实力为呈现,分别从思想理论、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文化供给、对外传播七个层面进行阐述;第二板块为第八部分,从完善协同推进体制、格局,加强各类文化阵地管理、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完善文化领域政策体系四个层面,阐述加强党对首都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
2020年的《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由三大板块构成,以“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为基本骨架,分为十个篇章。其中,总论部分提出规划指导思想、规划依据和期限、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格局;分论部分分别从老城整体保护、三条文化带建设、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走出去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在内容上突出强调了五个方面:一是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即虽然古都文化是历史留下来的,但现在的我们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加强古都文化的服务性;二是突出历史文化金名片,即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三是突出文化自信,即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用好丰富的文化资源,建设好中国式现代化;四是突出文化软实力作用,即我们要在传承、保护、发展的基础上,做好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五是突出文明交流互鉴,即古都文化是北京实现对外文化交流的吸引力基础,我们要提升北京的美誉度,加强推广、传播力度,获得更广泛的国际认同。
2021年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共七章七十七条,非常详细地落实了最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对北京古都文化保护提出的要求。从内容上讲,该《条例》有着五大亮点:一是严格落实从点线保护上升到全域保护,以及“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二是建立保护名录;三是推动重点文物腾退;四是推动分类设定责任人,责任到人、到单位,同时强调全社会都有保护义务;五是落实先保护后利用,不让文物古建束之高阁,即让它们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
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及一系列相关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北京古都文化的保护力度是不断强化的。转眼间,我们又进入了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一章中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新要求。在新征程上,我们更要严格对标党的二十大和中央提出来的一系列新要求,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可以说,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本身就代表着北京在保护古都文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本身就是北京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践行党和国家对北京古都文化的要求、全国文化中心的定位的有力成果。
作者:陈红玉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封面来源:摄图网
发表评论